立案大厅是群众表达诉求、进行诉讼活动的“第一站”,也是人民法院化解矛盾纠纷的“前沿阵地”。在党史学习教育暨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中,红安县人民法院立案庭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强化司法便民举措,努力让每一位群众从迈进法院大门起,就感受到公平正义和司法温度。
“虽然是来打官司的,但这样温馨的环境,让我的心情平静、轻松多了”立案当事人李某说道。进入红安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赫然映入眼帘的是财务办理、立案登记、诉讼服务等一个个整齐明亮、分工有别的立案窗口,庭长万福红在值班窗口耐心解答立案当事人疑问,5位立案人员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大厅里摆放着供当事人休息等候的桌椅、诉讼指南手册以及电脑、电话等便民设施,墙上挂着的诉讼风险告知、诉讼费交纳规则、起诉状和强制执行申请书样式,窗口张贴的常见案件立案须提交材料、干警联系表无不彰显出浓浓的人文关怀。立案庭始终紧扣中心、关注民生,对涉企、涉农民工纠纷开通“绿色通道”,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对持有开发区管委会开具证明的困难企业,一律减免缓收诉讼费。截至目前,为2个困难企业、12名老弱病残群众减免缓收诉讼费4.2万元,真正做到敞开诉讼方便大门,有效保障困难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对涉农民工纠纷灵活采取假日送达、假日调解等措施,切实便利了群众诉讼,诉讼服务中心已成为群众诉讼的贴心暖心之地。
“本以为要乘车赶往被告住所地立案,没想到法院的跨域立案让我不出县就能立案打官司”家住红安县太平桥镇的陈某某对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立案服务感到万分满意。由于成本高、耗时长,异地打官司常让人望而却步,跨域立案使得这一历史性诉讼难题有了新的时代解法。积极拓展疫情期间智慧法院建设应用成果,分别在该院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开设立案通道。因网上立案属于新生事物,很多当事人因不熟悉而不愿选择或无从下手。为疏导当事人这个心理障碍,推行“电话+热线”并进方式,对外公布立案办公电话,接听好12368热线,对咨询立案事宜的,全力引导当事人网上立案。网上立案、电子送达等在线诉讼服务模式,如同将法院搬到老百姓家门口,让多方受益。截至目前,通过移动微法院等线上平台立案22件、跨域立案1件,让当事人足不出户就能办理诉讼事项,也确保案件在最短时间进入诉讼程序,以现代科技助司法便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感谢红安法院!这么快帮我们追回了货款”周某某等人因餐馆业主吴某某拖欠食材货款6万余元,多次到其餐馆以举欠条、拉横幅等方式催款,矛盾一触即发。周某某等人来到法院后,调解员了解到,双方有同窗之谊,遂从感情入手,希望大家在疫情常态化下共克时艰、互相理解;从共同利益出发,提出周某某等人不再干扰吴某某正常经营,吴某某分期还款的调解方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在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助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万福红介绍:“对立案当事人,我们根据案情繁简情况和当事人意愿,首先建议当事人调解。”两名原从事执行工作、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专司诉前调解;诉调对接工作室开展委派调解工作。截至目前,将21起矛盾成功化解在诉讼前端,一定程度缓解了审判压力。如当事人不愿调解的,及时予以立案,简易案件则分流至速裁团队快审。陈某某等农民工分别诉曹某某、某口味堂、徐某某劳务合同纠纷案,速裁法官均于立案当日成功化解,为26名农民工追回劳务报酬26.4万元。“法院办事效率真高,六个小时就为我们追回了血汗钱”农民工们喜不自禁、逢人就夸。截至目前,速裁案件50件,平均办案周期21天,矛盾化解步入“快车道”,有效节约司法成本,保障人民群众快速实现权益。
当事人信访,很大程度上是不懂法、不知法,立案干警时常面对来访人不满情绪的宣泄和无端指责。立案庭要求全庭干警坚持文明接待、热情服务,不厌其烦做好思想疏导和法律释明工作,并做好详细记载,让来访者感受到温暖和关心。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畅通当事人诉求渠道,安排专人负责接听12368服务热线以及立案办公电话。工作人员接到当事人来电,首先认真听取当事人诉求,并进行法律释明,对涉及审判、执行个案的,将来电记录及当事人诉求呈报给办案人员,督促他们限期办理,并向当事人反馈。截至目前,接听12368热线、电话916次,转交办案干警督办 12件次,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切实解决了当事人往返奔波等难题,架起一座畅通无阻的“沟通桥”。
增进民生福祉一刻不可放缓。红安法院将进一步加强“一站式”服务和智慧法院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诉讼服务,用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实际行动,书写好党史学习教育暨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政治答卷。